十二子直棋棋盤,可供三子連線的條數多、三叉與四叉棋點也多,棋子自由性比六子、九子直棋大為提高,放子階段就易成形吃。


直棋普遍以消滅敵方吃子能力、或困斃敵方為勝。十二子直棋棋盤,天生傾向以前者為多,並且先放子方的優勢更大。流傳於各地的十二子直棋變體,為了公平性與娛樂性,採用了以下三種設計的部分或全部,更因這些設計,策略傾向何種勝利方式的程度也不同。


這些設計也或多或少出現方棋遊戲,但就不知是誰借鏡誰?


一、標示吃子


放子階段被吃的敵棋不立即移除,而是先作標記等至放完子後、走子前再一齊移除,亦代表在放子階段被吃子方在不能用此棋成形。


此規則可降低先放子玩家的優勢,避免移除阻礙己方成形的敵棋,逼敵方下著被動再下該位;以及讓之後可行棋的空位呈現散佈,而不是在放子階段末時集中在某處而容易阻塞。


中國絕多數直棋、朝鮮直棋都採用標示吃子,以困斃為勝會較西方直棋少些,更極端的是福建的直棋捨棄了困斃,規定無子可動的玩家去除一枚敵棋。


這種規則的有無,造成在放子階段的策略大不同。標示吃子的直棋,是以形成在走子階段能連續吃子的棋形為目標;立即提子則是以包圍敵棋不能活動為目標。西方直棋採用後者,由其是六子、九子直棋與其說是吃子棋,倒不如看成是以困斃為主要勝利方式的棋類。


在方棋也很普遍採用此規,但新疆、寧夏等方棋等是用清算吃子,也就是等滿盤後再選擇要吃的敵棋。這種規則更有利後放子方,因為就不會因為先被吃而少到成型的機會。




二、吃散子優先


無論在何階段,吃子只能先選擇未成形的敵棋,若無才可選擇成型的敵棋。


此規在放子階段可避免局面反覆、以及避免在走子階段出現一面倒,亦提供玩家可用棄子防禦、阻礙散子等增加策略變化。采此則的西洋直棋,對弈若刀客對決,較量掌握出招的節奏。

IMG_0947
如上圖,輪到白方。黑方棋型是一把刀防守,另一把預攻;而白方兩把刀卻都處於防禦。白方呆滯將輸。


西方的直棋多採用此規,方棋是全採用。在中國的直棋反而少見,或許為避免一面倒,一些中國直棋規定走子階段不可重複成形吃;或棋子降低到三枚以這樣反照下時會具其他吃法和移動性變高等。


但要注意,為少子方加特權的變則若搭配吃散子優先的規則,若雙方棋數差距小,可能導致僵局,如南非直棋規定棋數在三枚時能自由移動,反到僵持不下。而中國西南民族的直棋,有的規定只有能吃子時才能自由移動,設計較具巧思。




三、滿盤逼子


放子階段若滿盤,則選擇移除一己一敵的棋子。


這規則是為銜接放子與走子階段。乍看下此規有些雞肋,不合棋理。因為十二子直棋不像是形不似但基因相似的兄弟棋類-方棋,前者很容易在下子就成形吃而就留有空位。


我猜想可能有古代某直棋為了減低十二子直棋棋盤對於先放子方的優勢,對成形吃的限制較嚴,因而容易滿盤,才創造了此規?如類似湖北麻城的龍棋,限制只有橫縱線才可成型吃等,但隨時間流轉,部分規則被遺忘或被改造,開放斜線也可成型吃,卻依然依然保留滿盤逼子。


亦或此規是從某種古代的方棋學來的?
  

或是只是為兩方實力較低的玩家所設?


難以曉得了。


除滿盤逼子,也有其他方式能銜接放子與走子階段。如錫蘭直棋需留兩空位。或是每方棋子總數少於十二,西方的十一子直棋、廣東揭西灰寨鎮的下三棋、湖北麻城的龍棋也是。


中國西南部少數民族的直棋則沒有此規,還規定滿盤時先放子方輸掉遊戲,此為處罰無能的先放子方。他們還規定走子階段由後放子方先走,以彌補後放子方弱勢。一些方棋也有此規則,但棋盤位元數為奇數的就不用刻意作此規。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棋牌遊戲
    全站熱搜

    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